创业企业发展三要素
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市场的需求,既要关注眼下的需求,也要关注潜在需求;二是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技术方面既要关注成本,也要关注前瞻性;三是资金的支持,既要关注资金的现实价格,也要关注资金的后续价值。有的投资者会在业务和管理方面给予企业很多帮助,同时还会带来品牌效应,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提升行业地位。
创业早期:不要等到缺钱才去找投资人
创业早期阶段最为痛苦。万事开头难,技术的尝试或者模式的探索都很艰难。新技术的拓展全凭创业团队对“新技术一定好于现有技术”的信心,有的时候会出现设计的新产品功能比市场需求还全面但特点不够突出的情况。揣摩市场的需求创建新模式,有的时候会将模式搞的太复杂,不易普及。对于创业而言,好的开始非常重要。
这个阶段最难的就是如何获得外部资金。很多投资人希望见到企业有一定规模再投资,这样可以降低风险。但这个阶段也有一些公司能融到不少资金,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将未来的事情很简单地说清楚,接触到的投资者在这个方向上也有思考,双方碰撞在一起,再加上投资者对创业者的信任,就愿意去尝试。天使投资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因此,初创企业要在早期跟踪一些可能对公司业务感兴趣的投资公司,不要在企业自身有融资需要的时候,做了很多PPT才拿过去给投资人看,这很难打动投资者。和投资人要通过长期的接触获得信任。举个例子,企业到银行借款,不是当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才去找银行,而是在结算的过程中就应该跟银行持续保持接触,同时把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和可能性介绍给银行,久而久之,银行在审批信贷的时候会相对容易。和投资人打交道也应如此,企业要与比较关注公司业务方向的投资者不断交流,让投资者看到你说的话、做的事情与预期越来越接近,做出投资的决定会更容易。
成长早期:对未来预测合理评估
成长早期阶段对于创业者而言最痛苦的是对企业未来成长速度的预测评估。上一阶段是事情成不成的问题,这个阶段是事情初成,能成多快的问题。企业在技术、模式上已经有了初步的尝试,有了客户,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被更多的客户接受。如果创业者对未来评估相对准确,对融资和发展都有好处。但常常出现的问题是预测过于乐观或过于保守。预测过于乐观,出现资源配置快于业务的成长,导致人招多了,各种投入多了,结果目标屡次不能实现。阶段性目标不能很好实现会伤害两个方面:一是伤害外部对创业者的信任,二是伤害团队的积极性。团队的积极配合通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不断实现获取动力。如果目标定得特别高,实现起来没有盼头,大家就会灰心,对积极性有很大的伤害。预测过于保守,被竞争对手抢了上风,总是感觉力不从心,团队成员会觉得公司比人家弱。
这个阶段是发力的准备阶段,如果在各个方面比较扎实,可以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体现创业团队对大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评估能力。作为创业者,都有一个宏观的目标,比如希望成为行业的引领者,继而把企业做大,可能会预期三到五年甚至更远的时间,这是大方向。创业者应主要注意每年甚至每个季度的研发和销售成果,包括发展了多少家客户,要一步一步落实后才能发展,同时在创业的过程当中享受到创业的乐趣。
企业在成长早期获得外部资金的难度已经小于上一个阶段。但是对未来的成长速度、可能的规模,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投资者与创业团队对下一个阶段的成长速度往往看法不一致。通常团队偏乐观,投资人偏保守。建议团队适当降低一些预期,找到适合自己的、并有一定影响力的投资人,这样对公司发展有利。团队不要在融资过程上花太多时间。这个阶段需要最核心成员面向投资人,不同投资人有不同的看法,花的时间长、见太多投资人会搞乱核心层的业务思路。长时间没有融到资金,也会影响公司在市场上的形象。投资圈比较小,相互之间会交流行业情况。投资人之间的正面交流对企业融资有利,相反则对我们的融资不利。因此,创业团队应对自身合理评估,估值太高对创业团队压力比较大,估值太低创业团队又比较吃亏。如果后期走得好,投资者自会上门,要留意投资者不切实际地给创业团队加码。
成长后期:平衡利益
成长后期阶段是企业的发力阶段。这个阶段,企业的技术已经被接受,商业模式已经走通,市场已经培养到位,竞争对手已经出现,甚至不止一个。这个阶段有点赛跑的味道,过程稍有闪失就会被竞争对手超过去。
这个阶段应注意以下五方面问题:
第一,公司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包括公司的文化形成,大事的决定是核心团队以及主要执行团队讨论形成,还是缺少充分的讨论特别少的几个人决定,这些都对后续是否执行到位非常关键。
第二,技术、商业模式的再优化非常重要。在进行大的投入之前,很有必要做进一步论证。这个阶段的市场拓展、广告推广、人员大批招聘都应慎重,如果分散精力太多,效果也不好。
第三,融资要慎重。融资多了,创业团队股份被过度稀释,融资少了,资金不够用,效果不明显。还有可能前面几轮的投资人认为估值增加得少,对融资表示反对。除非是市场较热门的项目,不会受此困惑的影响。
第四,对公司的估值是一个新的课题。在成长早期阶段,对估值高低的判断只有两方:一方是创业团队,一方是投资人。即使之前有天使投资,由于他们的价值提升了很多,通常干预得少。而成长后期的企业,对估值高低的判断方,多了之前的投资人。之前的投资人通常在这个时候是自相矛盾的。他期望有新的投资人来验证之前投资部分的价值提升,但估值高了,新的投资人通常会要一些调整条款,这些条款对之前的投资人是不利的。之前的投资人如果这次还想跟投,就又希望估值不要太高,别自己给自己“抬轿子”。价格高了,创业团队心情会很好,但承诺的目标压力也很大。所以这个时候比较考验已经小获成功的创业者心态和对未来的评估。
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内在的改变动力,包括“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分散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消费升级的过程、升级后品牌的作用”、“创业团队的理念的转变”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企业发展以及市场对公司价值的看法。所以成长后期的公司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既能与趋势同步,又能使得公司价值充分体现。
第五,看清自己的位置。成长后期企业很快就会发展到IPO阶段。这个阶段的公司估值除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市场的规模、盈利的多少之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公司的行业位置。业务未来的市场集中度越高,行业位置就越重要。比如像滴滴这样的公司业务结构非常强,可能到最后市场上不会剩下三家同等规模公司,总是有两个大两个小。所以一定要看自己的位置,位置不同价值相差很多。以高考为例,一个是考分,一个是在考区的排位,考分每年都在变,排位相对比较准确,排位才决定去哪所大学。
创新要把握政策鼓励的节拍
在企业创新领域,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需求与潜在市场需求,另一个是政府鼓励与转化潜在需求。第一个好理解,就是现实和将来的关系;第二个是政府在某个行业领域,倡导、鼓励、促进其行业发展的导向。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节拍。
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通常有这样一个规律:政府号召、倡导、出台大的鼓励政策;初期仅有少数企业参与,多数企业观望;而后看到少数企业已经获得了进展,多数企业开始规模进入;因进入者优劣不齐,问题逐渐出现,社会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政府开始收紧或暂停鼓励政策;然后总结经验、调查完善政策。企业创新与政府政策密切相关,企业要把握在哪个阶段进入。
创业企业的私募股权融资,既难也容易,关键是要做到:熟悉行业情况,把握企业所在位置,了解投资者的诉求和优势,在融资的过程中做好协调、平衡。